【话村史看成就】第四期——登沙河街道丛家村:新农村有多美?听听村歌里怎么说!
来源:大连文明网 发布于:2021-12-08 15:36

乡村振兴
既要塑形
也要铸魂
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要先行
《丛家新村多么美》
《喜看丛家新农村》
两首村歌将对丛家村的美好祝愿
写进歌词里
欢快的节奏
动人的演唱
用美妙乡音
传递乡村文化的魅力与梦想
丛家村档案
丛家村位于金普新区登沙河街道东北部,东与蔡家村连接,南与程家村接壤,西侧与排子村毗邻,北侧为华家街道转角房村。村占地面积6500亩,可耕种土地面积5500亩。辖区8个自然屯,10个村民组,户籍人口1696人,约500户。村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3人。丛家村以设施农业为主导产业,人均收入3万元。村域中部已建成大连凯妮果蔬专业合作社,将本村及周边村庄果蔬加工成半成品进行销售。基本无工业污染,背靠大连温带季风气候,全年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适宜。棋杆河贯穿村庄南北,良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是其富有竞争力的优势所在。

丛家村荣誉
辽宁省省级美丽示范村
大连市文明村
大连市平安稳定村
大连市四星级基层党组织
大连市巾帼示范村
大连市创建“无传销社区(村)”活动无传销村
金普新区2018-2020年度文明村
金普新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金州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示范村
金州区先进单位
金州新区无刑事案件村
金州新区二星级平安稳定村
金州区计划生育协会工作先进单位
金州区增收致富先进村

丛家村底子薄,村民渴望发展愿望强烈

从解放战争到建国初期,党把土地改革作为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建国初期,登沙河街道丛家村党组织蓬勃发展,与农会一道有效地组织了土改运动。广大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持解放战争,全身心投入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初期的“一穷二白”促进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引导农民走合作化、互助式发展道路成为必然选择。1956年,该村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并发展成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决策,使丛家村恢复了乡、镇建制,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宣告结束。党建工作也开始得到强化。丛家村基层党组织的先锋带头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
改革开放之后,该村积极响应,不仅使一大批能人率先致富,而且实行了先富带后富、全民共同富改革构想。之后中共中央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惠民政策不断完善。户籍制度改革使丛家村农民工子女能进城就读,该村进城打工队伍也不断壮大。

在2007年的丛家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每亩收入不足400元,欠款300万元,约5500亩的可耕种土地放眼望去除了玉米,还是玉米。
村子想发展,就需要好的带头人
一个村的致富发展与这个村子的领导班子密不可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受党的领导号召,为发展经济,带动全村致富。
上任之后的李有凯书记与村干部、群众进行多方讨论,并多次去外地考察学习,结合村里实际,将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种植经济作物作为让农民快速增收的方法。
为了打消农户的顾虑,李有凯书记力排众议,决定个人投资建成蔬菜大棚,打消疑虑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事实说话。
17座大棚的建成为丛家村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风采,这17座大棚不光吸引了本土居民的目光,一大批外地的种植人才也被吸引过来。
在李有凯同志的动员下,干部党员率先发展设施农业,引领示范种植无公害果蔬,邀请农业技术人员开讲座传授种植技术,让村民们亲身感受耕种蔬菜的好处,村民们通过不断的辛勤耕作,丛家村的经济收入得到了逐年的增长,欠款也早已还清。
2008年丛家村成立凯妮果蔬专业合作社;2010年春季,村两委成员经过考察学习后,投资180余万元,新建了蔬菜大棚10栋、樱桃大棚7栋,带领老百姓转变农业种植方式,依靠设施农业逐步摆脱“贫困”的帽子。
近几年,为进一步提高收益,丛家村又种植了附加值更高的蓝莓500余亩,大樱桃400余亩,其中反季节温室樱桃100余亩,丛家村的水果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美妙的口感深得消费者青睐。
目前,全村已实现农民流转土地4300余亩,建成设施农业冷棚1600余座,温室790余座,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4.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约3万元。

不仅在生产上注重细节保质保量,在销售上也大下苦功,为解决农户卖菜难的问题,2015年成立大连凯妮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将新鲜蔬菜从田间输送到餐桌,真正做到及时有效,保证蔬菜水果的新鲜,最终实现“产、供、销”一体。

向着“强村富民,共奔小康”目标迈进
在丛家村党总支书记李有凯的带领下,用实际行动带动村民,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强村富民,共奔小康”的目标迈进,使丛家村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上级领导多次视察并对丛家村的发展思路表示赞许,全体村民也在致富的路上干劲十足。
丛家村始终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作为工作重点,丛家村至今硬化道路共计49000多平方米;村庄亮化,安装路灯207盏;修建美术墙体30000多平方米。
2020年丛家村在已有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许多新的设施建设。为各自然屯安装了屯标,在10个村民组安装了公示栏,完善政务公开。改造村屯园地墙7617米。投资4.5万元建设村口大型特色迎宾门;铺设70多米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护坡墙;新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广场一座;完善红色阵地建设,修建了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旨在为村民提供更优质的便民服务。

总面积达到360余平方米,设有荣誉室、活动室、会议室、图书室等综合设施,解决了党员和村民的活动场地问题;为方便群众办事,改善为民服务办公环境,做到办事公平公正公开,将原先封闭破旧的小办公室转变成办事透明的现代化办公室;生态洗衣坊已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解决了百姓洗衣难的问题,得到了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扬。为更好地发展设施农业,新建恒温库一座,面积1000余平方米,用于储藏高附加值果蔬,提高村集体收入。

“记住历史、留住乡愁”

丛家村深挖村庄丰富人文历史内涵,打造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村史馆。
搭建起党性教育、村风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新平台,为实现“治理有效、乡风文明”注入了新动能。以“地图展示、村情简介、历史沿革、唱响丛家、环境整治、脱贫攻坚”6个板块为主题,通过6个部分的展示,讲述了丛家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一块丛家村平面地图作为村史讲述的开端,丛家村2004年由金星村及丛家村合并而成,占地面积广阔,为方便管理组织村民生产生活,辖区共分为10个小组。

地图将10个小区通过不同的颜色标注出来,并将丛家村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等在地图上示例出来,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直观的丛家村风貌。
接下来是丛家村村情简介,简要概括了丛家村近十几年在经济、环境、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丛家村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效能相统一的工作原则,发展一村一品,精耕特色无公害果蔬种植项目,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收入,帮助村民高质量创收增收。
展馆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丛家村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民俗风情等一系列风采风貌。

村史馆能让老百姓更加了解自己家乡,不仅成为了村民们了解村史的重要窗口,更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村民归属感,也让后一代理解过去的不易,更珍惜现在的生活。
丛家村始终把环境卫生整治作为建设美丽新农村极为重要的一项任务来抓,精心组织,加强领导,落实关键措施,着力打造人居新环境,建设优美新乡村。通过前、中、后三个阶段比对,直观展示丛家村人居环境变化。
丛家村“两委”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如何提高村民集体收入,增强村民幸福感,是村“两委”一直思索的问题。参观学习找差距,坚持不懈谋发展,在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增强村民思想道德水平的道路上,村“两委”不断努力前行,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建设现代化宜居乡村。
强化党建引领、贴心服务村民,打造全新的老年活动室。摆放着台球桌、象棋桌、跑步机等娱乐健身设施,能够让老年人进行有益身心的健康娱乐活动。立足广大家庭和妇女、儿童的服务需求,打造明快、活泼的空间氛围,是妇女儿童活动室的设计理念。

“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志”,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读书学习已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丛家村图书阅览室地方虽然不算大,但整洁的书架、宽敞的书桌和椅子,午后的阳光从窗外射入,为喜爱读书的村民提供一个明亮的读书环境。

乡村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目标,建党100年的缩影映刻在这小小的山村之中,立志于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走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之路,为人类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未来
登沙河街道丛家村
将继往开来
不断进取
为百姓谋福利
为乡村振兴增光添彩
(来源:大连市文明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