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后备箱旧物大集传播爱心倡导节俭
来源:大连文明网 发布于:2014-06-09 08:50
大连市大力弘扬勤俭节约节俭养德的文明理念。

车辆在志愿者的引导下有序分区入场。

大连后备箱市场的部分收入捐赠给慈善基金。

志愿者为后备箱大集提供后勤保障和各种引导服务。

6月7日共有50多台车做摊位参与活动。

市民兴致盎然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

人们打着伞在一辆辆车中穿梭、淘宝。
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连市文明办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节约、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浓厚氛围。在媒体集中宣传全民节约行动的措施成效,报道节俭节约的正面典型,各街道社区、辖区单位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行动。6月7日周末,由大连市中山区文明办承办的汽车后备箱“爱心节俭大集”在解放路葵英街道举行,50多辆车赶到这里参加了活动,受到市民欢迎。主办单位确定以后每个月月末的周六,都将在这里举行汽车后备箱旧物捐赠、置换、义卖活动。
汽车后备箱市场搞得挺红火,普及节俭教育
6月7日周末,虽然下着雨,但人们顾不上打湿了衣服,打着伞在一辆辆车中穿梭、淘宝。听说,一共来了50多台车做摊位呢。家住大连石葵路的霍女士带着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橙橙一起来卖货,头一次做摊主的橙橙可有兴趣了,“这个毛绒狗10元,那件小裙子15元。”她熟练地说着商品价格。“这次我们拿来的,全是八九成新的物品,太脏太旧的,别人也用不上。这个活动真不错,闲置物品扔了可惜,就应该给有需要的人。”霍女士说,一开始女儿还不舍得,但听说是要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时欣然同意了。中国好人梁玉山协和门诊志愿者服务队这次也运来五大箱员工们捐的衣服,他们干脆不卖,有需求的居民只管挑选拿走,生意最红火。
这次活动,大连市民冯玉顺既是摊主,又是买家。他赠送出了几乎一大编织袋的玩具、衣服等,却为自己花十几元给孙子买的衣服而沾沾自喜。“现在小孩的衣服都卖得很贵,动辄几百元,你看,我买了好几件,一共都不到20元。人家洗得干干净净,本身也就穿过几回。这样很节约,物尽其用。”冯玉顺告诉记者,“活动搞得很有意义,这是对我们市民的一次关于节俭的普及教育。成由勤俭败由奢,远离奢侈,勤劳朴素,家运国运将永久兴旺。我们老百姓欢迎今后多举办这样的活动。”
前身是社区爱心传递工作室,不少居民受益
说起这汽车后备箱市场,它的前身是社区爱心传递工作室。社区鼓励居民将家里闲置物品送来,再由他们将东西送到有需求的居民家中。成立两年来,不少居民受益。
胡大姐是外来务工人员,一家三口租住在山坡上的临时房内,靠收购废品来维持生计,女儿上小学,生活比较困难。辖区哈尔滨银行负责人得知胡大姐的女儿和自己的女儿年纪相仿,就从家里找来女儿的衣服、学习用具、毛绒玩具等一起捐赠给社区爱心传递工作室,通过社区送给胡大姐的女儿。
家住大连葵花街的王大爷今年80多岁,年轻时是单位的文艺骨干,得知辖区文体队常年在广场训练、演出,没有扩音器,他立即拿着自己用的扩音器和麦克风来到社区爱心传递工作室,希望捐赠给文体队。“都是一帮上了年纪的老人,在广场用得上这个。”王大叔说。还有辖区的赵大叔,是残疾人,无业,平时捡拾废品卖点儿钱,加上老伴的退休金来维持生活,每月药费500多元,不舍得买新衣服。社区爱心传递工作室从捐赠的衣服里挑选出老两口的尺码交给他们,老两口感谢之余,当场掏出10元投到社区的捐款箱里,“我们拿不出更多的钱,这是我们的心意,就当是回报社会吧。”
“卖”365件物品置换109件,收到323元捐款
一看有市场,大连智仁社区决定扩大规模,并创新形式,于是在2014年3月将爱心传递工作室换了一个更大气的名字——大连市中山区汽车后备箱市场。每个月都集中开展一次物品置换活动,所有摆放这些旧物的摊位,都以汽车后备箱的方式呈现。几个月下来,累计参加车辆近200台次,参与居民500人次。
6月7日这次“节俭养德,全民节约”汽车后备箱旧物捐赠、置换、义卖活动,共“卖”了365件物品,置换109件,还收到323元捐款。记者了解到,卖剩下的物品将由社区统一保管,在今后走访慰问弱势群体时送给他们。
文明快评
汽车后备箱旧物置换活动,让许多人眼前一亮,也为节俭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当为尚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找一个合适下家既可行又有趣时,相信会有更多人愿意参与进来;当活动转换思路,从参与者需求出发,活动自身也就有了更长久的生命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句话提醒我们换个思路看待身边“废弃”的东西,也同样启示我们重新思考节俭,不盲目浪费资源,同时也应是珍惜所有,努力将已拥有的物尽其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