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传统文化在庄河开花
来源:大连晚报 发布于:2015-12-21 08:25

当城市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大连庄河光明山镇上的居民的一天已经开始了。他们勤劳的身影出现在炉灶旁,庄稼地边,或者书桌旁……镇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来到学校,于是校园里响起了琅琅的读《四书》《五经》的童声。 这个几年前因为草莓种植业而闻名全国的小镇,近几年却因为传统文化的建设和普及而渐渐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村民们正在听传统文化讲座。
今年以来,辽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将镜头对向了这个小镇,拍摄了他们学习和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
一个多月前,共青团大连市委书记赵宏带领大连青年商会的青年企业家们,到这个小镇进行了观摩学习。
践行中华传统文化 做可爱的光明山人
我们印象中的乡下人是什么样子?也许你有无限的想象,但是,唯独难以想象的是:口中念着道德的经典句子,之乎者也;心中装着道德的尺子,无私利他;行动上遵循道德的规则,明事理说好话,这个被传统文化武装的农村人形象,可能很难被理解。
在大连庄河,有一个5万多人的乡镇,那里每户人家都有一本《孝经》、《弟子规》等中国传统文化教材,每一户人家都在学习书中的思想,每一户人家都在践行中华传统文化。
他们是农民,他们本来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他们却通过诵读传统文化书籍,让自己成为高尚的人,成为有文化的人,有操守的人。
这就是庄河市光明山镇目前在做的大事。这个镇位于庄河西郊,全镇有13个行政村,205个自然屯,1.5万户人家,5.4万人口,189个姓氏,11个民族。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据说是辽南第一才子王尔烈的故乡,也是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的出生地。
在镇政府的门口,一排大字写着: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做可爱的光明山人。这条标语在乡间随处可见。
做可爱的光明山人,这一个简单质朴的标语,是这个镇学习传统文化的简单动力。学习传统文化,只是为了做一个可爱的人。
记者在路上遇到一个老伯,让他说说标语的意思,他说:“人这一辈子,要学会做一个好人,一个可爱的人,这个不那么容易。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建设,也是让中国人懂得传统文化的经典,学会做一个可爱的人,一个对别人有帮助,别讨别人嫌弃的人。一个小老百姓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为国家做贡献了。”他说,国家推广传统文化建设,不是在电视上说说就行了,我们老百姓做了,这话说了才管用。这就是一个普通光明山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
学习传统文化 小镇人热情澎湃
大连团市委的青年企业家参观学习团到小镇的第一站是在一个叫大王家的村子。远远地,学习车队就看到了柏油马路的边上一栋民房前,锣鼓喧天,人们聚集在这里,翩翩起舞。原来,这是村民们用这样的仪式欢迎大连来的客人。这是一支标准的秧歌队,他们穿着鲜艳的服装,拿着秧歌扇子,化着浓妆,为客人汇报演出。演出队伍中,有老人,有年轻人,有孩子,有男人,有女人。
并非只有有客人来时才有这样的表演。在光明山镇,从开春到入冬前,很多村子里都有这样的表演。村民们干完了田里的活,家里的活,吃完饭,喂完了猪狗鸡鸭,就结伴来到广场上,开始扭大秧歌。本该寂静的乡村在秧歌的音乐声中,热闹非凡。
“学习,需要有仪式,有场所,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光明山镇领导说。
在光明山,学习传统文化被当成了一件大事来抓,镇党委会定期召开会议,下发文件,明确任务。这项工作在光明山镇党委看来,比抓经济工作,比赚钱要重要得多。“人的文化素质上来了,心顺了,素质提高了,才能发展经济,否则,经济的发展甚至会破坏文化发展。”
在经济上,我们走得太快,需要放慢脚步等等灵魂。这个被一些有识之士发出的声音,在小镇被提前预见了。
光明山镇政府的各个机关都把这件事当成了大事来做。妇联、科协等部门都在积极参与,这是他们的工作。
“镇抓机关、事业、企业、村干部,村抓村民组长、党小组长、大嫂队长,屯抓骨干户,骨干带动全屯。在光明山镇,学习传统文化是有组织,有机制,有分工的。”据光明山镇党委书记戚景云介绍,从2013年开始提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至今,这项工作已经在全镇全面铺开。既抓学校教育,也抓家庭教育,每屯在一个家庭设立优秀传统文化点,积极推动民间成立了庄河市德善优秀文化促进会,设立了书画组、养生组、学习组、摄影组、短剧组、小品组、微型电影组等10多个组。
隔三差五,镇党委会邀请传统文化讲师来给村民们讲解传统文化。
学习传统文化大事 就是教育人们怎么做人
房秀梅是这个镇里一户普通的农家妇女,却是这个镇上的道德模范。她的家中有70多岁的公婆,96岁的爷爷,50多岁的大伯哥和两个尚在读书的孩子。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可是房秀梅身上的担子重得很难想象。公婆身体不好,有风湿,爷爷年事已高,大伯哥智障,上述的所有人,都需要房秀梅一人照顾。她的丈夫常年在外面打工赚钱。
房秀梅每天4点多钟就要起床,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自己还种了7亩多地。这个普通的农家妇女每天挑着男人也无法承担的重担。8月份时,辽宁电视台去她家采访,拍摄了她一天的生活,那真叫一个累。可是,房秀梅说:“我想得很开,人的生命中总会有那么几年是需要承受的,是需要面对困难的。”她开朗的人生态度,让她在这个家庭中,生活自如,不埋怨,不逃避,不叫苦。
在这个小镇,像房秀梅一样的人很多,他们为那些做得好的村民评道德模范,全镇有1000多人被评上了道德模范,他们的事迹贴在黑板报上。
学习传统文化,就是学习怎么做人。他们在学习上有抓手,“首先是从孩子抓起,开展每周为父母洗一次脚,按摩一次活动;其次是从小事抓起,由说好话、露笑脸、做善事、鞠躬礼、敬万物开始;最后,从家庭抓起,每个屯都设一个教育点,选择一位有致富能力,德行较高,有一定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的人作为点长,每周组织大家学习《弟子规》、《孝经》等传统文化读本,同时还通过歌舞、小品等形式,提高学习兴趣。”戚景云说,在基层做这件事,需要考虑得好细致,要真正学出成果来。开始时,人们抱着凑热闹来玩的心态聚集到一起,渐渐地,玩中讲述的道理深入到村民心中,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传统文化包围,浸润。
原来婆媳关系不好的人家,变得融洽了,原来夫妻吵架的人家都能相互体谅了,原来邻里之间的紧张消融了……虽然不是立竿见影地可以看到效果,但是人们在学习中,总会有一些反省和反思的能力,触动了人们关于做人的思考。光明山,正走在用传统文化教化人的道路上。
全国草莓第一镇 迎来硕果累累
光明山近几年出名是因为草莓,这里是中国草莓第一镇,光明山80%的农户都靠草莓为生,这里的草莓占据大连70%的本地草莓市场。
草莓让这个镇的农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有了钱就好办事,传统文化的春风吹来的时候,这里也吹来了丰收的硕果,传统文化建设所需要的书籍、书画、投影仪等物品全部由当地企业捐赠,达一百多万元。
过去,种草莓累倒在田间地头时,会心情不好,会吵架,赚了钱也生了气,现在,人们安居乐业,享受草莓带来的财富的同时,也享受财富带来的快乐,享受劳动致富的快乐。
“春季微风拂煦,夏季万物茂盛,秋季硕果累累,冬季草莓飘香,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象正悄然形成。”光明山人在传统文化的哺育下,正在成为最可爱的人。正在享受着“百善光明山,人人都幸福”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