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书写文化传播文明 他想把名字永远与大连相连
来源:大连文明网 发布于:2014-06-27 08:20
5月29日,大连诗人宁明以组诗《踩着浪花走宜昌》获首届“中国屈原诗歌奖”特别奖;5月31日,以《飞行者》获第六届全国“冰心散文奖”作品集奖,这也是宁明第二次获得“冰心散文奖”。4年前,宁明以散文《丢失》获得第四届“冰心散文奖”单篇奖。“冰心散文奖”评委会专家透露,作为目前中国散文单项评奖的最高奖,“冰心散文奖”原则上不再颁给已获奖的作者,但是评委们认为《飞行者》是中国第一部由战斗机飞行员撰写的飞行散文集,是一本颇具文学性的飞行读本,无论对于文学界还是飞行界,都可称之为不可替代的一个贡献,如果不参评,令人遗憾,于是允许破例参评,《飞行者》越飞越高。
载誉而归,整装前行,对于如何做一个作家,未来将做一个怎样的作家,宁明有着自己的思考。
要有“走出去”的意识 注重传播和传递

宁明在“冰心散文奖”颁奖现场。
大连民族学院大二学生小王告诉记者:“得知宁明老师的作品获得大奖,同学们都很高兴。宁明老师的微博或微信上几乎每天都有更新的诗歌,这成了同学们每天课外阅读的好选择,我们亲切地称呼他为‘网络诗人’。我很期盼宁明老师再次来到我们学校,分享他的创作经历和创作心得,也感谢他上次来校送给我们的书籍。”而大连外国语大学热爱写作的小孙则告诉记者:“平时,同学们喜欢称宁明老师为‘手机诗人’,因为他会在路上、在清晨、在午夜,用手机写下那一刻的身临其境的悸动。关注宁明老师的微信动态,你就会知道这次‘屈原诗歌奖’,他就是一路用手机写诗的。”记者察看了一下宁明的手机备忘录,已有500首之多。
面对读者们把他称作“网络诗人”和“手机诗人”,宁明并不排斥。宁明指出:“现在,我不仅在纸媒发表作品,微博、微信、网站都有作品刊登,不论大平台还是小平台都会用。作为一名作家,忽视新媒体、抱守原始的写作和传播方式,不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当然,网络上发表的作品并不都是好作品,从质量上来说,以纸媒传统方式发表的好作品要多一些,但这不意味着作家只有把自己划入传统媒体行列才显尊贵。网络上,不仅有好作品,更有相当好的作家。”宁明认为,好的作家更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扩大受众群,现在更常见的是“双栖作家”,他们在“网上网下”都很活跃。
随时、随地、随心传播。揽一份思考和诗意,与时光对饮,和意境牵手。现在的宁明,几乎每天都要为爱好摄影的同事“老将黄忠”拍摄的城市风光配诗,这个组合从去年4月18日携手到现在,他们的摄影和诗歌组合创作已经有了300余篇作品,他们将这些关于大连的人、物、景、事在网络的微博上,手机的微信上分享,赢得众多粉丝与赞赏。
除了注重现代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外,宁明指出,作家达到一定知名度后,还要有责任将创作上的正能量往下传递。有时,宁明会到社区里参加一些读书沙龙,与读者交流读书与创作;他还走进大连民族学院、大连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等多所高校,为大学生们搞讲座,交流写作心得。宁明还自己掏钱从出版社购书送给学生们。经常也会有高校给宁明讲课费,宁明就用这些钱买书赠送给师生们。宁明认为,作家可以获得必要的劳动报酬,但不能钻进钱眼儿里。
宁明说:“走进高校,这不仅对我的作品是一种传播,在我和学生们交流思想、分享创作心得的同时,与学生们的互动中也给我传递了一种写作信息,我可以知道学生怎么看待我的作品,怎样看待写作。如,曾有学生提出散文中故事情节的真实性怎样把握?散文创作是否有边界?学生们的思考还是比较深刻、尖锐的,这些对我以后的创作也非常有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和年轻读者多接触,对作家的创作大有裨益。”
未来有意识地创新写作

曾经,宁明作为中国空军特级飞行员,用翼尖两柄长剑在蔚蓝的天空划出坚毅的影子,银翼驮着明媚的阳光伴他一路向前。当年,飞行之余,他笔耕不息,以诗为伴,问候生命;如今,转业后作为机关公务员,他把散文和诗歌比作自己的一双翅膀,在文学的天空自如飞翔。一捧时光,千般经历,咀嚼着飞行细碎的痕;未来,他的创作之路该如何继续?宁明在思考。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认为,“作家好比一口井。有多少种井,就有多少种作家。关键是井里的水要好,最好是汲出的水有定量,不要一下子抽光,再等它渗满。”宁明说,这个形象的比喻对他是有启发的,既然把作家比作一口井,那么就不能到处挖坑,要向深度挖掘,挖得越深,可能出水量越大,最终收获越多。思考就是挖掘。作家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要有意识地写作。
“见到余先生,我不会再去追问/他心中装下了几多乡愁/那道海峡已被思念填得很浅/来往串亲戚的鱼儿/早已不担心/当年头顶的炮声//
我很想代表大连邀请余先生/用一首诗与浪漫之都握手/来看看星海湾与澎湖湾的浪花儿/在面向未来绽放时,究竟/还有怎样的区别”
在去宜昌前,“中国屈原诗歌奖”组委会透露出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要来参会的消息。飞机上,诗情在宁明心中涌动。因没带纸张,诗情澎湃的宁明随即拿起了座位上的清洁袋,在上面勾勒出邀约余光中先生来大连的场景。结果,因为余光中先生年事已高,没有去颁奖现场,这次美丽的邀约只能静静地存在宁明的手机备忘录里。
宁明认为:“作品创作出来之后重要的是交流,在打动自己的同时也要去打动别人;作家之间的文学理想与创作理念是需要相互碰撞的,参加一些文学比赛就是为碰撞提供一些机会,也是检验自己作品质量的一种方式。对文人进行邀约,让世人凝眸大连,这是作为一个大连作家所应有的责任意识。”
频频获奖,面对有的网友“创作是为了参赛”的质疑,宁明说:“评奖当然不是对作品惟一、最终的检验途径,评奖只是目前大家比较认可或习惯的一种测评方式,不排除有个别不好、不公平的因素,但通常来说好的作品通过一定的平台‘走出去’被大家认识,被更多的人去传知,这样对作品本身和作家所在的城市来说都有积极的意义。”
去年,宁明用诗集《态度》申报了第八届“辽宁文学奖”诗歌奖。宁明说:“这次参评,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因为此前一届诗歌奖我也申报过,报的是一本《宁明短诗选》,可以说代表了我在参评年限内的创作水平,但是,最终以一票之差落选了。”宁明开始反思自己的创作得失,在寻找存在问题的同时,也更坚定了如何写下去的信心。两年后,诗集《态度》以全票通过的成绩摘取了“辽宁文学奖”诗歌奖。宁明感慨说,如果不参评,不让作品“走出去”,怎么会得到专家的检验与认可哪!
宁明认为,作家的价值在于创作出来的作品,文本的艺术价值高低,决定了一个作家在文学这条道上走得远近。作家要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要时时刻刻思考打造自己的、有意识的作品,至于自己的写作功力及驾驭文字的能力能达到什么程度,那是另外一回事儿。
宁明列举了在创作路上很难走远的两种类型的作家。个别作家在有了一定积淀后,给自己戴上光环,自我崇拜,虽然他对文学发展的思考未必正确,但是他还是感觉自己是对的,不愿意承认客观变化后的事实,这样必然会失去创作的动力,甚至迷失写作的方向;另外,有的作家创作成熟后会形成一种风格,然后就固步自封,只练自家的“拳法”,甚至形成“门户”成见。宁明认为,风格也是可以打破的,风格是与时俱进的,应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如,诗歌之所以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因为诗歌的发展经过了古体诗、近体诗、白话诗、朦胧诗等多种艺术潮流,并且其中伴随着不断出现的各种流派。诗歌甚至三五年就会有“隔代”的变化,不论从写作的技法还是思考的方式,都是创新、突破、再提高。
在跟记者分享对于作家的思考时,关于自己未来的创作,宁明心里已经开始勾勒出了草稿。对于未来,宁明说,他不仅钟情于诗歌,散文创作还要继续,要有意识地创新写作。诗歌方面,创新内容,以前写抒情的诗歌较多,以后想多着笔墨于叙事的诗歌,让诗歌写人物、写事件,相较于以往的抒情诗篇幅上会大幅度增长。目前,宁明已经试探迈出了自己诗歌上创新的步伐,刚刚完成了约170行的有关焦裕禄的诗歌——《又梦见了您,焦书记》;在散文创作方面,对宁明来说,最熟悉的当然还是飞行题材。宁明说:“虽然已经写了一些飞行题材的作品,但远远不够,有很多内容还没写,说它‘冰山一角’也不过分,在飞行领域有很多地方值得去思考,思考飞行与人的关系,生命在飞行中的体验,生命个体在空中飞行的价值体现在哪里等。”下一步,宁明打算一改《飞行者》散文集中以《偏航》、《鸟撞》、《大速度转弯》、《撞靶》等以事件为主线的写作手法,集中注意力写人物。写十几位已牺牲了现在上了中国航空博物馆中“天魂碑”的老同学、老战友,他们执行任务时恢弘壮烈的事迹;写身边众多默默无闻的飞行员,他们的家庭,他们的飞行,他们的喜怒哀乐;写自己的切身经历,作为指挥所指挥员时,怎样指挥战斗机起飞和空地演习,怎样有惊无险或有惊有险地完成任务……
宁明说:“其实,文学就是人学,不论写什么题材,要把人物内心表现出来,才能有感触、有感动。题材不能决定作品的好坏,但怎么去写,怎么去思考,最终会决定作品的好坏。”
好作家是一张“城市名片”

宁明散文集《飞行者》。
现在,在作家业内,提起蓝天、飞行,大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宁明洋洋洒洒近30万字的《飞行者》。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王巨才称赞《飞行者》:“独特的题材,优美的文笔,读之兴味盎然,充满新鲜感。”
空军大校、“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郭晓晔评述:“在《飞行者》一书中,我看到了作者在飞行中的自信、痴迷、惬意和浪漫,也看到了他的迷惑、恐惧、沮丧甚至绝望。看到他经历的危险、承受的巨大肉体痛苦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更看到他以超凡的勇气和执着穿过风雨、畅游于朝霞和彩虹时的幸福和喜悦。《飞行者》是一部有力量的书。它带给我们的经验和感受,让我们从心底滋生一种值得信赖的力量。”
《美文》杂志常务副主编穆涛给予《飞行者》高度评价:“《飞行者》是一部独一无二的纪实散文集。它是一部由飞行员写、写飞行员的故事,题材与文字表达均独特的难得的好书。甚至可以说,《飞行者》填补了中国散文界写飞行题材的一个空白,由此说,它也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贡献;《飞行者》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传递正能量的作品。书中所描写的每一个惊心动魄的飞行故事,都充满了浓郁的革命英雄主义色彩,彰显出飞行者献身祖国蓝天和国防事业的豪情壮志。他们用血与火的激情,用对祖国的全部赤诚,交响出了一部新时代飞行员群体的英雄赞歌。”
对此,宁明表示:“我很高兴大家能把飞行和我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是对我创作路上一个很棒的鼓励。未来,我想让大家知道我来自大连。”
宁明认为:“一个好的作家要有城市名片意识,如果提到一位作家就能联系到这座城市,这不仅是作家的光荣,也是一座城市的幸事。如,提起莫言,大家会想到他的家乡山东省高密市;提起贾平凹,大家会想到他的家乡陕西省商洛市。其实,认识一座城市往往从认识一个人开始,或者说从认识一个本土作家开始。与普通人不同,像作家、艺术家、记者等类型的人对城市的影响、传播的正能量是不可低估的,甚至可以说是巨大的。”
宁明说:“让文学滋养心中的城市。生活在一座城市,就要对它充满感情和热爱,即便是这座城市某些地方可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你只有热爱这座城市,才能为这座城市的建设和改变这座城市的发展中作出贡献。大城市如此,小城市也如此。只有地域化、民族化、本土化的东西,在文化上或艺术上才会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