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探索永不停歇
来源:大连日报 发布于:2015-05-05 08:20
——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张涛
说起刚刚荣获的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激动地说:“这个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培养我的化物所,属于大连这个劳模辈出的城市。”
“输”在起跑线上的院士
1963年,张涛出生在陕南小城安康。上世纪70年代初,张涛的母亲曾在茨沟公社的小学当老师,张涛便跟着母亲来到茨沟的大山里学习。在茨沟中学读初中时,张涛每天穿梭在母亲任教的小学和茨沟中学之间,周末还要到山里砍柴,供家里做饭和取暖。后来,他考上了安康高中,母亲回忆说:“他住10平方米左右的屋子,连桌子都放不下,写作业就趴在床上写。”
1978年是恢复高考的第2年。安康中学在全校选拔了11位优秀高一学生提前参加高考,最终考上了3人,张涛是其中之一,那一年他只有15岁。填报志愿时,张涛填写了北大和清华。但由于许多高中功课没学过,加之当时相对落后的基础教育,张涛最终被陕西理工学院即当时的汉中师范学院化学系录取,成为了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
为此,有人说张涛是一个“输”在起跑线上的院士。但他不服“输”。“那时学校设备落后,很多实验都不能做,自习室22时就要熄灯,我就在熄灯之后去楼道或学校门口的路灯下看书。每到夏天,满脸满身都是小蚊虫咬的包。”张涛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华说,张涛的这一习惯延续到了他日后的科研中,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几乎每天晚上都工作到深夜,数十年如一日。
“为了国家的需要”
1997年开始,张涛在大连化物所负责航天催化剂的研制工作。这项工作十分不易:时间紧任务急,无任何资料查询。飞机飞行速度快,肼水燃料分解催化剂快速反应要达到其技术要求同时,还要保证飞行员的安全,国家的财产也不能受损失……
一丝不苟计算、反复进行实验……提起那段艰苦的岁月,化物所的老研究员都十分敬佩张涛的付出。从“神一”到“神十”的成功发射,张涛领导研制的多种型号催化剂已成功应用于卫星、运载火箭和宇宙飞船的姿态控制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航天姿控肼分解催化剂技术的国家之一。就在不久前,他又在肼分解制氢反应中取得重要进展——首次采用廉价的镍催化剂,在室温条件下实现了水合肼高效分解制氢,为开发高效氢源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仅如此,张涛和他领导的科研团队对我国航天事业跨越“猴子阶段”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从美国到前苏联,在发展到载人航天阶段之前,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动物飞行实验即所谓的“猴子阶段”。而中国航天人却跨过了这一阶段,直接从无人发展到载人飞行。
进行动物实验,主要是为了测试飞船中的氧气供应、气温控制等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设备的可靠性,而中国航天人则决定使用新的思路——用化学手段在无人飞船上模拟出一个“人”,用它来模拟人类的呼吸、体温等。这就需要寻找一种能缓慢稳定反应的催化材料剂,让化学反应模仿人的呼吸。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涛进行了艰苦研究,最终他独创提出的“固体耗氧材料模拟人体耗氧和产热”技术及装置方案,成功在神舟飞船上模拟了人体代谢的耗氧指标和产热指标,这项技术在国内外载人航天领域属于首次应用,大连化物所因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科学的探索永不停歇
胸怀大志,科学的探索就不会停歇。
张涛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并证明了“单原子催化”的概念。从最初的催化剂设计、反复实验到最后的结构解析,整个课题组前后花费了大约3年时间,经历了很多次的失败才获得成功。多年来,张涛以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需求为己任,从催化基础研究出发,开发催化应用的新技术并拓展新领域。他研制的肼水燃料分解催化剂应用于歼十飞机并批量装备部队,高浓度过氧化氢分解催化剂及相关系统应用于化学激光,高效脱氧剂及反应器应用于神舟飞船和石化等行业,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他曾担任第二届国际生物质催化大会主席,获中科院杰出成就奖和周光召应用科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