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 培养新农民 创造新生活
来源:大连文明网 发布于:2014-03-13 14:01
一、以“建”为基础,以“美”为目标,建设和谐新村庄
村容整洁,村貌优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最直观的体现,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此为出发点和追求目标,我们提出了“建设一条和谐文明街”的要求。
活动中,文明办牵头主抓,各职能部门协调联动,各乡镇村积极配合,在全市掀起了一个创建“五个一村屯”的活动热潮。按照新农村建设“六化”要求,积极规划建设,从一条路铺起,从一堵墙修起,以小带大,以点促面。搞基础建设,最大的难题,还是资金短缺问题,为此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并结合上级有关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爱家乡、建家园”村企共建活动。联系本乡本土走出去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等成功人士,请他们帮忙为家乡建设做贡献。很多企业家纷纷慷慨解囊,有的产业比较大的,独自一人就能帮扶村里几十万。有的村,联系不到大的企业,就以数量取胜。例如丁屯村,就一下子和15个企业结成对子,这些企业虽然都不是很大,但是他们有的出资金,有的出建材,有的出器械,有的出人力,也一样为村里解决了大问题。2013年,全市新建农村公路50公里,油路村村通,铺设方砖甬路和盲道3万延长米,安装路灯2500基,植树2451万株,新建和改造农村农贸市场10处,全市实施农村改厕6190座,建设集中垃圾处理点600多个,广播电视信号覆盖面达到100%,瓦房店市新农村建设“六化”任务全面完成,位居大连市前列。
东马屯村,是闻名辽南的优质苹果产区,率先提出建设低碳村庄的构想,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村容村貌整治,改厕改灶,以及小流域治理,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13年,东马屯村被评为辽宁省“美丽乡村”。目前,瓦房店全市有6个乡镇和11个村通过辽宁省环保厅 “国家生态乡镇”和“国家生态村”的审查。
在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各村沿街还设立起橱窗、板报宣传栏等,定期更新报纸、张贴标语口号、宣传画以及各类惠农政策信息等。这些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又富有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文明一条街,成了全市每个村屯亮丽的风景,成了一个没有栅栏的学堂。全市各村目前拥有各类橱窗800多个。
二、以“富”为核心,以“学”为根本,培养时代新农民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新农村就好比修建一栋大楼,经济就是大楼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楼就无从建起。如何发展村级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就成了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一个村级讲堂”和“一个致富支柱产业”是我们的解决对策。
村级讲堂,主要解决村民学习技术知识,提高致富本领的问题。全市各村都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和完善学习场所,改善学习环境,很多村还添置了LED大屏幕,投影仪等。也有的村建起了网络机房,开展远程网上培训。我们要求每户农民要掌握1-2门农业适用技术和至少1种以上非农技能。每个“村级讲堂”每月要至少开展一次培训活动,农闲时还要适当增加场次。每年,我们都邀请瓦房店市本级、大连市级以及辽宁省各类农技专家、水产养殖专家、健康知识、法律知识专家1000余人次,开展村级培训活动3000余场次,收益村民15万余人次。
在掌握了致富本领之后,我们积极扶持村民们进行致富实践,很多村民纷纷搞起了苗木栽培、蔬菜大棚、工艺品生产、水产养殖、民办企业等等。很多村民,通过“十星级文明户道德信贷”工程,拿到了优惠贷款,有效地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难题。复州城镇八里村,以“棚桃生产”闻名遐迩,被沃尔玛超市确定为油桃直采基地,还有大樱桃、草莓、香瓜等等,瓦房店市的直采基地总数已经达到4个,占大连市总数的一半。2010年,全市新建、扩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9家;发展千吨以上储藏设施28座,储藏能力达30万吨。有的村还依托海滨和温泉资源优势,搞起旅游度假村和农家游,仅2013年,瓦房店市接待游客就达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过12亿元。瓦房店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争取量,以及项目管理水平居大连各区(市)县之首。2013年,瓦房店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1100亿元,同比增长12.5%,并入选福布斯2013年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排行榜第15位,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3252元。
村级讲堂,既对村民进行各类技术知识进行培训,又对他们进行健康知识、法律常识、礼仪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把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政策讲明白、讲清楚,帮助群众解惑释难,统一思想,达成共识。随着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风气在乡村蔚然成风。瓦房店市连续多年火葬率达到100%。很多村民也能自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农村社会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治安刑事案件数量显著减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以“悦”为标准,以“享”为宗旨,创造美好新生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加快城镇化进程,让亿万农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因此,我们在“五个一村屯”创建活动中,着力强调建设“一个活动阵地”和创办“一个村级文化节”,给广大村民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展示个人文体才艺提供舞台,提高广大村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共享现代化成果。
建活动阵地,办村级文化节,同样面临着资金困难的问题。2010年,瓦房店全市新建村级综合活动室近百个,500平方米以上的活动室40多个,其中,瓦房村的综合活动室,就是在本村出资的基础上,争取一部分上级拨款,再向社会人士募集资金修建起来的,一共4层楼800多平方米,宽敞明亮,设施齐全。村级文体活动广场共安装体育设施和健身器材200多套,近2000件,修建村级篮球场50个,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器材制造商的赞助。安装LED显示屏100多块,单块最高投资达到20万元。活动广场也成了放映电影、开办乘凉晚会的场地。去年,全市共组织送辽剧下乡、农村广场活动47场,共放映电影3552场。
同时,我们注重挖掘农村秧歌、北派高跷、复州皮影、铜管乐等民间艺术,着力培养一批农村文艺骨干,组建文艺演出队伍。我们想出了有限的政府出资与无限的社会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冠名演出团体、冠名演出活动、赞助服装道具等形式,有效解决了一些团体资金经费紧张问题。目前,全市农民艺术团体达到200多支,常年活跃在村屯院落,每年组织演出上百场次,极大丰富了广大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农村红歌、红诗展演、朗诵深受村民们喜爱,很多村民都参与其中。驼山乡大魏村,是瓦房店市第一个举办村民文化艺术节的村。开展了秧歌展演、象棋大赛、篮球赛、乒乓球、滨海徒步、红诗红歌展演等活动,全村无论男女老幼,都积极报名,踊跃参与。村级“文化节”真正成了喜庆的节日、欢乐的节日、村民们自己的节日。
“五个一村屯”创建活动,自2010年4月份开展以来,深受村民喜爱和欢迎,极大地激发了村民们的热情。2010年9月,召开了创建活动现场会,组织全市各个乡镇的分管领导和所有村书记主任进行了参观和经验交流,并录制了专题片对活动进行阶段性总结。目前,我们已评选“五个一村屯”80个。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活动还存的困难与不足。主要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均衡,资金不足瓶颈亟待破解。这些都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推广和扶持力度,按照“以点带线,以线促面、连片创建”的思路,着重在“丰富内涵、树立品牌”上下功夫,在“提高标准、扩大规模”上下功夫,在“丰富载体、务求实效”上下功夫,并建立长效机制,进行总体规划和部署,因地制宜,常抓常新,坚持不懈,形成合力,切实使活动既扎扎实实,又富有成效,在全市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