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自白露起
来源:大连文明网 发布于:2021-09-08 15:33
白云映水摇空城
白露垂珠滴秋月
这天,半暖半冷
心却已无所忧
夏未尽,秋已至
今日白露
白露将至时
滨城迎来最具仪式感和地方特色的事件
开海!
海鲜自由的日子
来了!

(渔港码头,鱼虾满仓。 记者王华 摄)
赶集
开海后,许久未见的村民终于碰面了,在三涧堡大市场。
高老头中午吃饭的时候给他养渔船的朋友挨个打电话,交代留着点今天刚捕的鱼和虾爬子。晚上的时候,他就和朋友拎着一袋海鲜去饭店加工,喝酒,聊聊今天的收成。在9月,这是海边渔民的一桩喜事。

(市场里,各式海鲜生猛诱人,颜值与口味齐飞。 记者王华 摄)

傍晚是售卖高潮。爱凑热闹的我们刚赶到市场门口就被震住——乌乌泱泱的车、人把大门口堵得紧,好不容易塞进车位后,直奔主题。
三涧堡大市场有点神秘。菜市场中午就关门,傍晚来这里的,绕过主楼区,拐几道弯,那条200来米的泥巴路,才是真正令外界趋之若鹜的核心地带。

(漫长的等待,迎来鲜活肥美的鲅鱼。 记者王华 摄)
开海后,大批的附近渔民会把当天捕捞的“最夯”的海鲜拉到这里兜售,从拐角卖虾爬子的大姐走到路尾卖杂瓣鱼的大叔,只需2分钟,却有很多人在这条小路上流连一个小时之久,只为那一口鲜。

(第一批海鲜陆续上岸,“尝鲜”体验正式拉开序幕。 记者王华 摄)
位于旅顺北路的这间市场距城中约40公里,却丝毫不影响城内人们大批涌入。鲜甜口齿间流转,想想就带劲,这里就是性价比之选。随着人们运动轨迹的改变,土城子一带开始被资本发掘。从原始渔村,到现代化高楼林立、大型商超入驻——海资源重塑了一座城镇的样貌。
卖海鲜的商家叫卖着自己的宝物,洋洋得意。在这里,没人管你从哪里来,在城里养得白白胖胖、开着豪车企图包圆儿的中年男人也无人理会。晒得黢黑的村民往往受到款待,老板们不愁卖,只要“星星知我心”。
乡亲
经历了一整个忙碌的樱桃季,很多大黑石乡亲已经好久不见,终于在开海的日子相遇,浓浓的仪式感。每个摊儿前都有热情的村民呲着大牙相互调侃,你看看我的袋子,我扒拉扒拉你的蟹子,扯着嗓子大声笑,简直是农贸市场社交天花板。

(在海鲜批发市场内,商家将一筐筐新鲜的螃蟹搬运上岸进行分拣。 记者王华 摄)

村子太小,吃货太多,快装不下了。
小志的爸爸老周是位渔商,附近市场的海鲜有1/3来自他家渔船。小志也常被调侃——鱼塘主。
老周是个狠人,海上浪倒海翻江地涌,他照常出船。老周也是热心肠,杂鱼小虾都分给乡里乡亲加个荤菜。作为回报,村民把小志的婚姻给“包办”了。相亲队伍从村头排到村尾,可惜小志是个内心孤独的钢铁直男,年纪轻轻的他信命中注定,没辙。
毕业后,小志进厂当工人。他没他爸勇,也没那股劲儿,他不想继承家业,只想认真做个养生年轻人。蹦迪局少去,休闲活动多是澡堂聚会或者喝羊汤。休息的时候他更喜欢在家躺一整天,在村里,这是最合法的事儿,人人喜欢。
对于老周,渔船是他的第二个家。每天手里握着的两副近400米的渔网,是他的第二条生命线。季节、时令、潮位、海域,他预判着天气和海洋动物的预判。但这身绝活面临失传,老周很累,总想着退休,又不舍。

(船头崭新的旗帜迎风飘扬,旗子上印着的字样,寄托了捕鱼人的朴素愿望。 记者王华 摄)
开海后更忙,老周已经抖擞应战。城市人无法跟上渔民的节奏。
满载而归的人们兴致勃勃,见人就展示。海边人讲究吃“活的”,新鲜的海蟹、虾爬、海兔、海鱼只需清蒸,入口后油脂丰润,鱼虾肉质丰腴、饱满,蟹膏蟹黄在嘴里慢慢融化,配上白酒,那种奢靡和醉美,无法用语言表达。
大连的海港大体分为原生和现代化,大多带着未被异化的风情,有些野趣。清晨的渔港是蓝紫色,渔船一艘一艘由远及近,靠港,下锚。聪明的买家早已恭候多时,一哄而上。渔人辛苦,与海浪搏斗,收渔更像是拆礼物,怀着感恩的心,看看今天被海神赐予了什么,这很酷。

(百舸争流,满载而归。 记者王华 摄)
希望这份人与自然的美好,会一直共存。
